EN
综合新闻
新闻动态

"北京一号"大讲堂第22期:军事航空医学创新支撑我国战机供氧技术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

(通讯员:付皓然)2025年5月8日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一号”大讲堂第22期在沙河校区科研2号楼112教室举办。中国科协人机与环境工程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我校兼职博导、空军原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肖华军研究员应邀作《军事航空医学创新研究,支撑三代战机制供氧技术研发》学术报告。肖华军研究员是我国战机机载分子筛制氧系统应用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其系列创新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并直接推动了我国第三、四(五)代战机远程制供氧技术的跨越性发展。

报告会由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系张兴娟教授主持,开场环节,张兴娟教授代表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向肖华军研究员颁发“北京一号”大讲堂纪念证书。来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师生2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肖华军研究员以"历史的机遇、奋斗的历程"为主题,回顾了30年来亲身经历过的我国各型战机供氧防护系统研发的科研历程,系统梳理了人类航空史上供氧防护技术的发展脉络,从高空用氧的发现、增压座舱的发明、加压供氧技术的突破到机载制氧技术的创新演进。重点剖析了我国在三代战机研发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包括机载分子筛制氧纯度问题、防护服结构选型(管式与囊式)及生理实验评估等挑战的攻关历程。通过持续创新研究,取得的重大创新的科研成果为三、四(五)代战机采用机载制氧远程制供氧系统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学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在案例分析环节,肖华军研究员详细解读了2010年F-22战机因供氧系统故障导致的坠毁事故。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供氧系统的应急供氧的响应机制,他强调:"当飞行高度超过万米时,供氧系统0.1秒的延迟都可能给飞行员造成不可避免的意识丧失与生理损伤,甚至酿成事故!……"。在交流环节,针对师生们关注的各类供氧防护技术问题,他一一解答,并将随身携带的《航空供氧防护装备应用生理学》专著交到师生手中,供学习参阅。

在报告尾声,肖华军研究员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感受,深情寄语:“同学们要牢记,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希望你们珍惜求学时光,既要打牢专业基础,又要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祖国需要时,能够以扎实的学识和坚韧的意志勇挑重担,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奉献青春,实现人生价值。”这场饱含家国情怀的学术报告,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更点燃了大家科技报国的热情。